协同推进中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中医服务的医保保障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相关介绍:改革的必要性:在人口老龄化与慢性病负担加重的背景下,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和整体调理优势显著。然而,长期以来,医保支付方式与中医诊疗的个性化、整体性特点适配不足,中医服务在价格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实现“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能激励医疗机构和医生更多地使用中医诊疗技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地方成功实践: 柳州市:率先推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政策,选取中医优势病种试点按疗效价值付费,通过多方协商机制科学确定支付标准,让中医技术价值得到合理体现。 杭州市:引入“中治率”“中医政策系数”等创新指标,对达标机构给予医保补贴,激发了医疗机构提供中医服务的内生动力。面临的问题: 疗效评价难统一:中西医诊疗体系差异大,中医辨证施治的灵活性与西医标准化诊疗的规范性难以直接对标,疾病诊断、疗效评价等环节难以形成统一标准。 定价机制冲突:部分中医诊疗技术个体化、经验化,与标准化定价机制冲突,技术劳务价值长期被低估,定价困难。 部门协同难度大:改革涉及医保、卫健、中医药管理等多部门,协同推进难度大,地方试点经验难以复制推广。改革措施: 构建双轨兼容的疗效评价体系:既保留西医客观量化指标,又纳入中医整体健康改善维度,让“同效”既有数据支撑,又能体现中医药的深层价值。 优化定价机制:突破传统模式,充分考量中医技术劳务价值,对整体治疗方案实行打包定价,避免价值低估。 增强医保支付适配性:为中医优势病种单独分组,按中医诊疗路径制定支付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医疗机构优先选择成本低、效果好的中医方案。 强化部门联动与政策激励:健全多部门协调机制,将中医服务占比、疗效改善等指标纳入医疗机构考核体系,通过医保政策倾斜激发各方积极性,及时总结推广地方试点成功经验。 夯实中医标准化与数据基础:规范诊疗路径,建立统一的病例数据库,为改革落地提供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