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空管委近期部署加强低空空管工作,旨在优化低空空域管理,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下是主要内容和背景分析:
政策背景
低空经济崛起:随着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通航等产业快速发展,低空空域(通常指3000米以下)资源需求激增。据预测,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到2030年可能突破2万亿元。
改革深化需求:现行空管体系以军用和运输航空为主,低空空域使用审批程序复杂,亟需改革以适应新业态。
核心部署内容
空域分类管理
推广试点经验:在海南、湖南、江西等试点基础上,扩大"三分类"管理(管制、监视、报告空域)。
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空域灵活转换机制,提升使用效率。
技术体系建设
推进"北斗+ADSB+5G"融合监控,目标实现300米以下空域全时域监控。
建设国家级低空通信指挥网络,2025年前完成关键节点部署。
法规标准完善
加速《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配套细则出台。
制定城市空中交通(UAM)运行标准,预计2024年底发布首批规范。
协同运行机制
建立军地民三方协同平台,实现空域信息实时共享。
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试点跨省市空域统筹。
产业影响
直接受益领域
无人机物流:顺丰、京东等企业试点范围可能扩大至50%以上县域。
eVTOL产业:适航审批流程有望简化,头部企业如亿航智能、峰飞航空将加速商业化。
通航市场:预计到2025年通航飞机保有量将突破5000架,年飞行量达250万小时。
配套产业机遇
监控系统:北斗差分基站、低空雷达需求激增,市场规模或超千亿。
服务保障:FBO(固定运营基地)、飞行服务站建设将提速。
挑战与应对
安全风险管控
研发AI驱动的冲突预警系统,试点区域事故率要求低于0.1次/万架次。
国际标准对接
参与ISO/TC20/SC16无人机标准制定,推动中美欧适航互认。
此项工作由中央空管委统筹,联合民航局、军方、工信部等多部门推进,预计2025年前形成全国统一管理模式。政策落地将显著提升低空空域利用率(目标达80%以上),为低空经济提供关键基础设施支撑。企业应密切关注空域划设方案和终端产品适航认证进度,把握市场先机。
|
|